中国电动车不同于当年的日本韩国车,被视为威胁
美国本身就是高度开放的消费市场,只要产品好,美国人不会排斥外国品牌。
1970s 石油危机后,美国人发现日本车小、省油、耐用,很快占据市场。美国产业受冲击。
但日本、韩国车企聪明地在美国建厂(丰田在肯塔基,现代在亚拉巴马),雇了几十万美国人,本地化程度很高,美国消费者不觉得这是“外国入侵”,反而是创造就业。逐渐转变为“在美国生产的外国品牌”。
日本、韩国汽车在可靠性、油耗、售后维护成本上口碑很好,特别是丰田、本田、现代、起亚。
日本、韩国的汽车企业进入美国市场,更多强调“全球化竞争”,而不是“文化输出”或“攻城略地”。他们也清楚,美国人买账的是质量与价格,而不是民族情感。
反观中国电动车为什么被视为威胁:
中国电动车产量巨大,2024–2025 年出口量全球第一。价格通常比欧美同类车便宜 20–30%。
在欧洲,美国本土厂商担心被低价冲击,大量失去市场份额。
就业担忧。汽车产业是欧美传统的“就业大户”,如果市场被中国电动车蚕食,当地工人饭碗受威胁,政治压力就很大。
中国政府在电动车产业链,电池、整车、充电桩,提供过大量补贴和政策倾斜。西方批评这是国家资本主义,导致中国车企能以更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,形成不公平竞争。这也是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的原因之一。
电动车不仅是交通工具,还涉及 电池技术、车联网、自动驾驶、数据收集。一些国家担心中国品牌电动车进入会带来 数据安全问题比如车辆位置、用户习惯数据被传回中国。
同时,中国电池和充电标准若成为全球主流,会削弱欧美在未来交通技术上的主导权。
在中美、中欧的竞争语境下,中国电动车被看作 产业崛起的象征。
电动车是未来几十年全球产业转型的核心,能源转型、碳中和,谁掌握主导权,谁就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里占优势。
因此西方不仅担心市场份额,还担心 战略依赖,像过去在钢铁、光伏、稀土上的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