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页: 1 / 1

汽车出口三国杀:中国308万辆领跑,日韩如何应战?

发表于 : 10 10月 2025, 22:19
牛大春

一提到全球汽车出口,亚洲三强——中国、日本、韩国的较量,绝对是当下最激烈的“三国杀”。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已经出炉,格局清晰:中国以308万辆的绝对优势稳居全球第一,日本出口204万辆,韩国则为148万辆。 中国不仅超越了日本,其出口量甚至比日韩之和还多出56万辆!
这个数据背后,是三国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和面临的挑战。
日本:老牌霸主的“关税之痛”
曾经的“世界第一”日本,如今正被美国的高关税政策卡住了脖子。2024年,美国一纸令下,将进口汽车关税从2.5%猛增到27.5%。这对严重依赖北美市场(尤其是美国)的日本车企来说,无异于当头一棒。结果立竿见影:日本车在北美销量应声下跌7%,整体出口也受到拖累。
更让日本焦虑的是,其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似乎遇到了瓶颈。热效率(衡量燃油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)长期徘徊在40%左右,多年苦研也只能提升1%。而就在2024年,中国车企一举将这一纪录提升至46%,用数百项专利技术实现了关键突破,这让日本在核心技术上的优势不再稳固。
韩国:“小而美”的利润生存法则
韩国虽然出口量排在第三(148万辆),但其策略却相当精明——不追求数量,专注高利润。 狮铂拓界、索兰托、帕里斯帝等全球畅销的SUV车型是他们的王牌。这些车在欧美等市场往往能卖出溢价,利润空间巨大。起亚汽车的净利率高达11.8%,几乎与全球最赚钱的车企持平,这就是“闷声发大财”的典型。
面对美国市场因政策变化导致的萎缩(对美出口下降16.5%),韩国迅速调整方向,将重心转向新能源车(上半年出口暴涨七成)以及中东、欧洲等市场,稳住了阵脚。他们的目标很明确:在总量不占优的情况下,确保赚到足够多的钱。
中国:双轮驱动,通吃全球的“新王者”
中国能坐上头把交椅,靠的是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双轮强劲驱动。
燃油车逆袭: 别以为中国只靠电动车打天下!2024年,中国出口的457.4万辆汽车中,近八成(约366万辆)是燃油车,同比增长23.5%。支撑这一成绩的,是核心技术的飞跃。前面提到的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%只是缩影,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全面升级,让中国燃油车在可靠性和效率上具备了全球竞争力。
新能源车“虎口夺食”:
续航焦虑? 理想L9增程版综合续航达1315公里,岚图汽车实现15分钟快充60%电量,中国技术正把电动车的痛点变成优势。
基建短板? 中国不仅卖车,还输出“基建方案”。比如,正帮助沙特阿拉伯建设5万个公共充电桩,解决当地推广新能源车的后顾之忧。
上半年,中国新能源车出口超100万辆,占据全球新能源车出口约四成的份额。平均每卖出100台中国车,就有41台是新能源!
车企“出海舰队”阵容强大:
奇瑞继续领跑,上半年出口55万辆,海外销量占比极高。
比亚迪势头迅猛,月出口量已飙升至9万辆,甚至自建船队保障运力。
新锐力量如小米汽车也雄心勃勃,宣布计划两年后登陆西欧市场,雷军的“造车野心”不容小觑。
征途漫漫:蛋糕越大,风浪越急
尽管势头强劲,中国汽车的出海之路绝非坦途,挑战重重:
东南亚“铁幕”难破: 本田、丰田在东南亚经营数十年,本地化生产、成熟的供应链和金融服务体系筑起了极高的壁垒,中国品牌想分一杯羹需要付出巨大努力。
西方市场“水土不服”: 欧洲老旧电网难以支撑电动车大规模普及,加拿大甚至因担心纯电车压坏马路而征收更高过路费,这些基础设施和政策障碍制约了中国电动车的渗透。
政策风险如影随形: 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,关税、法规等政策朝令夕改的风险始终存在,日本在美国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。
从1957年3辆解放卡车驶向约旦,到如今每生产5台车就有1台驶向海外,中国汽车工业用近70年完成了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。这场“三国杀”远未结束,但中国车企的策略已悄然升级:从单纯的“整车出口”,转向“技术输出+本地化生产”的生态构建。宁德时代为福特提供电池技术、众多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海外建厂,都是这一战略的体现。


Re: 汽车出口三国杀:中国308万辆领跑,日韩如何应战?

发表于 : 11 10月 2025, 09:00
resso

308万辆的利润,可能不及人家五六十万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