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报道,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X)创始人马斯克近日修改了其火星登陆任务时间表,大幅降低了2026年发射“星舰”飞船前往火星的可能性。根据新时间表,未来更可能在2028年到2030年实施该计划。
spacex推迟。
版主: who
-
- 常客
- 帖子: 110
- 注册时间: 2025-06-09
- Has thanked: 3 time
- Been thanked: 12 time
Re: spacex推迟。
从一个非常务实、关注眼前的角度来看,关心火星任务似乎确实有些“傻”:
地球上还有那么多问题没解决: 这是最常见的质疑。当我们的世界还面临着气候变化、贫困、疾病、战争等诸多棘手问题时,为什么要把天文数字般的资金和顶尖的才智投入到那个遥远、荒芜的红色星球上?这听起来像是一种“不负责任的逃避”。
太过遥远和不切实际: 载人登陆火星的技术难度极大,充满了未知风险,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,它并不会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任何直接的好处。关心一个可能几十年后才发生,且与自己无关的“科幻故事”,似乎是种浪费精力的白日梦。
似乎是少数富豪的游戏: 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埃隆·马斯克等亿万富翁的个人野心和昂贵爱好,是一种终极的“炫耀性消费”,与大众的福祉无关。
如果一个人只专注于解决当下的、具体的问题,那么关心火星确实看起来优先级很低,甚至有些不合时宜。
Re: spacex推迟。
这就是蝼蚁的视角。看看AI怎么评价ELON的火星梦
Elon Musk之所以执着把“火星移民”设为目标,本质上不是因为这件事在当下有技术可行性,而是因为它兼具战略愿景、资本逻辑和个人信念。具体来说:
- 生存维度:物种延续的终极保险
Musk经常强调“人类需要成为多行星物种”。
逻辑很简单:如果地球发生不可逆转的灾难(核战争、超级火山、气候失控、AI失控),人类文明不能把所有筹码押在一个星球上。
火星是相对“可及”的第二选择,它有固态水冰、24.6小时的昼夜周期,算是太阳系里少数具备“殖民潜力”的行星。
- 技术驱动:推动航天产业跃迁
Musk设立SpaceX时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直接卖“移民票”,而是通过火箭可回收、降低发射成本、掌控深空运输,逐步打破NASA和军工垄断的高成本壁垒。
火星移民是终极愿景,但过程中的技术(可复用火箭、重型运载、深空飞行、星链通信)本身就能创造巨大的市场和回报。
他用“移民火星”的宏大目标来激励团队和投资人,避免SpaceX沦为单纯的卫星发射公司。
- 资本逻辑:愿景驱动融资
华尔街投资人对“降低发射成本、抢占卫星互联网市场”会买单,但公众和政策层面对“人类移民火星”的叙事更容易被打动。
Musk的火星愿景创造了类似阿波罗计划的“叙事红利”,让SpaceX获得源源不断的关注、政治资源与资本流入。
这是一种战略包装:即使火星移民短期不可实现,这个目标也能不断推高SpaceX估值和话语权。
- 个人信念与文化塑造
Musk有明显的“工程师救世主”情结。他个人的思维方式就是通过极端目标反向驱动现实技术进步。
他把火星移民塑造成类似“21世纪登月”的文明使命感,用以吸引最顶尖的科学家、工程师和青年人才。
对他而言,这是个人传奇+企业文化的核心叙事。
结论
Elon Musk之所以把火星移民作为目标,并不是因为它在短期内可实现,而是因为:
战略上:它是人类文明的终极保险。
技术上:它推动可复用火箭、深空运输等技术迭代。
资本上:它制造叙事、吸引投资与人才。
个人上:它符合他“多行星文明”式的理想主义。
换句话说,火星移民是“愿景”,而不是“商业计划”。
它是SpaceX所有技术和商业动作的“北极星”,但真正落地至少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命题。
Re: spacex推迟。
有人关心身边的事,有人关心未来的事,各干各的。
和硕英亲王 写了: ↑14 8月 2025, 15:18从一个非常务实、关注眼前的角度来看,关心火星任务似乎确实有些“傻”:
地球上还有那么多问题没解决: 这是最常见的质疑。当我们的世界还面临着气候变化、贫困、疾病、战争等诸多棘手问题时,为什么要把天文数字般的资金和顶尖的才智投入到那个遥远、荒芜的红色星球上?这听起来像是一种“不负责任的逃避”。
太过遥远和不切实际: 载人登陆火星的技术难度极大,充满了未知风险,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,它并不会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任何直接的好处。关心一个可能几十年后才发生,且与自己无关的“科幻故事”,似乎是种浪费精力的白日梦。
似乎是少数富豪的游戏: 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埃隆·马斯克等亿万富翁的个人野心和昂贵爱好,是一种终极的“炫耀性消费”,与大众的福祉无关。
如果一个人只专注于解决当下的、具体的问题,那么关心火星确实看起来优先级很低,甚至有些不合时宜。
Who Are You?